漫步創業風雨路 春華秋實果滿園 ——中鋼制品院改革開放40年發展情況綜述 |
||||
|
||||
? 四十五年風雨中求索前行 中鋼集團鄭州金屬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鋼制品院)作為由事業單位轉制而來的科技型企業,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風雨歷程,經歷了金屬制品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程。憶往昔崢嶸歲月,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進程,中鋼制品院歷經三次創業;看今朝鳳凰涅槃,美好的前景在探索中展現。 第一次創業要溯源自1973年,中鋼制品院的前身“遵義金屬制品研究所”成立;1979年劃歸冶金部管理,成為一個部屬研究院所;1982年從貴州搬遷至鄭州,1989年更名為“冶金部金屬制品研究院”。伴隨著名稱和地點的變化,中鋼制品院初具規模。 第二次創業始于1992年。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傳統的科研生產模式難以為繼,市場經濟的到來考驗著公司的生存能力,企業發展遇到了連工資也難以正常發放的“嚴冬”,企業生存面臨危機。怎么辦?為了生存,院里審時度勢,確立了142字的發展戰略,形成了“小規模、大經營”的發展模式,在困境中逐步擺脫了生存危機。 第三次創業始于2004年。中鋼制品院在擺脫生存危機的同時,企業多年在溫飽線上掙扎。為了卸掉包袱,實現跨越式發展,制品院開啟了新院再造的征程。通過資產置換,公司基本償還了銀行債務,建成了一個建筑面積約3.3萬平方米的新院區,總資產由2004年的1.4億元增長至如今的4.6億元,產業規模和職工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截止到今年,中鋼制品院業已成為銷售收入近5億元、利潤8000萬元的企業,為集團的二次創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 航船已揚帆,譜寫發展新篇章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新歷史節點上,中鋼制品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對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部署,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順勢而為,開啟了新時代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局面。 ?以壯士斷臂之勇重塑發展新局面 在二次創業中形成的“小規模、大經營”的運行模式,為中鋼制品院的發展起到過積極作用,但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公司清醒地認識到改革發展的迫切性,采取果斷措施,用“斷臂”的氣概進行產業整合。通過一系列的內部資源挖潛整合,目前中鋼制品院已經形成了主業突出、優勢互補、板塊清晰、主輔分離的產業格局,打造出了一個權責明確、高效運行、控制有力的管控運營體系,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鋼制品院將原來的“四大板塊”、“一黑一白”重新調整為新的“四大主業”:即彈性材料、異型材料、軍工材料和質檢信息服務,形成了以“彈性材料、異型材料生產為基礎,質檢信息服務為支撐,軍品生產研發為補充”的新發展思路。公司還同步制定了各主業的中長遠發展規劃目標,逐年分解目標,每年對標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近年來,公司主業優勢逐步顯現,整體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達到了“形成合力,增強實力,理順機制,減少消耗”的目的。 ?以更加積極的姿態主動開拓市場 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繁重的任務,中鋼制品院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把開拓市場作為推進發展的關鍵環節,按照“兩個市場”的戰略布局,立足國內市場,拓展國際市場,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參加國際線纜及線材展覽會,進一步向國際市場宣傳了產品,提升了在全球市場的知名度,為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奠定基礎。中歐科技合作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對促進制品院的科研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推動我國金屬制品行業新的技術進步起到積極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擴大在北歐及東南亞等市場的影響力,繼續擴大在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的工程項目份額,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不斷做大做強。 搶抓機遇占領國內市場。中鋼制品院每年都由院領導帶隊參與走訪客戶,傾聽客戶需求,通過實施大客戶戰略,不斷強化市場合作關系。鋼絲市場方面千方百計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會,有力保證了銷售穩定增長;檢測業務抓住鐵路等市場擴張機遇,年業務量高速增長,同時在鋼結構檢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取得良好的市場信譽。 ?構建高效的研發與創新管理體系 中鋼制品院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技術創新及研發的投入,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保證不少于1500萬元,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和項目的后評價工作,充分考慮科技投入產出比,有效地推動了產業實體的技術進步。 鼓勵科技創新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出臺《院創新激勵暫行管理辦法》,鼓勵科技人員跨部門聯合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對在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激勵,年均發放科研獎勵200多萬元,調動了技術人員從事科研的積極性。目前,以“鋼絲連續水浴熱處理生產技術開發”項目為代表的大批實用科研成果增強了中鋼制品院的核心競爭力,以“神舟號”配套工程為代表的一批軍工研發高科技成果提高了中鋼制品院的知名度。 ?以推進產品質量改進提升為引擎 中鋼制品院每年安排近千萬元資金進行技術升級,采用更加清潔的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產能,對現有生產設備進行升級改造,訂購部分進口設備,通過引進和技術改造相結合的方式盡快完善手段,顯著提升了產品質量的保證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公司重點對產業急需的新工藝、新裝備、難點疑點,如細規格感應回火、噴丸、電解磷化和水浴技術等進行攻關。同時對產品結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對低附加值產品的產銷規模進行了壓縮,對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銷售給予了更多的投入,逐步淘汰高成本、低收益產品,優化產品結構。 ? 久久為功,輝煌事業碩果滿枝頭 改革開放40年,中鋼制品院歷經三次創業的拼搏和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闖過了道道難關,走出了有自身企業特色的道路,初步實現了我國線材深加工領域中集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產品制造于一身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的既定發展目標。 四大產業板塊結出累累碩果。以彈性材料分廠和廣州市奧賽鋼線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彈性材料產業板塊,在國內高應力汽車懸架簧用鋼絲和發動機氣門簧用鋼絲領域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國家863課題“轎車高應力氣簧彈簧鋼絲”的應用替代了進口產品的壟斷地位,實物產品質量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油淬火鋼絲銷往印度、土耳其和美國等市場。以奧威鋼線科技公司為代表的異型材產業板塊,是中鋼制品院異型材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強強聯合的產物,在國內占有絕對的市場份額,并成功打入澳大利亞等國際市場。 尤其是公司研制的高強度鋼絲繩,已成功地應用于“神舟”號系列飛船,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還有電氣化鐵路用不銹鋼絲繩,在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占有同類產品國內市場份額的50%以上。 科研開發和技術服務水平不斷攀升。建院以來,共完成科研課題300多項,其中有近5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10年以來,主持及參與制修訂標準30項,其中國家標準20項;擁有有效授權專利48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先后承擔多項國家重大研究課題均取得成果,其中“轎車懸架簧用油淬火回火彈簧鋼絲”實現產業化后,被國家科學技術部等五部委批準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中鋼制品院所屬的國家金屬制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已經成為我國金屬制品行業公認的權威檢測機構,技術力量雄厚,專業配置齊全,檢驗范圍已由原來局限于金屬制品行業的幾十個項目發展到涉及冶金、建筑、交通、石油等行業的幾百個項目、上千個參數,助力我國多行業的生產建設向前向好發展。 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奮斗,特別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經歷三次創業以來的風雨洗禮,中鋼制品院正斗志昂揚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持續邁進。新起點、新征程,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更多,我們將在困難中堅定信心,在挑戰中把握機遇,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把中鋼制品院建設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金屬制品行業國際一流的科技型企業,奮進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